1978年12月中旬,驻扎在潮州地区的55军163师突如其来接到了一道命令,要求全师即刻集合,准备向广西边境进发。
这一命令一发下,整个师的指战员们几乎都能立即意识到:这次,恐怕真的要和越南交战了。
当时,163师是55军唯一的甲种师,战斗力在广州军区部队中堪称顶尖。师内的各级单位人员充足,装备也十分先进。尤其是在两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——边贵祥和吴恩庆的领导下,整个部队的战斗准备得极为充分。边贵祥铁腕训练之下,部队的紧急集合早已成为常态。师里的老兵甚至开玩笑说:“我们集合训练的次数比吃肉的次数还多。”
如此战备状态,放眼全军也非常少见。比如驻扎在柳州的第41军,当他们接到调动命令时,干部和战士们都显得极为震惊,根本没有预料到这次军事行动,心里充满了疑虑和麻痹情绪,甚至有炮兵团的政委与军政治部的人争论:“我敢打赌,如果真与越南开战,我就把脑袋拿去当赌注。”
展开剩余84%同一天傍晚,边贵祥来到集合地点,对即将归队的师教导队人员发表了讲话。他语气直白、情感凝重:“我们要去打仗了。”接着他又补充道:“这一仗打下去,今天在场的三百多人,谁能活着回家,谁也无法预料。你们每一个都是我们各连队的骨干,记住,你们是军人,决不能给163师丢脸!”
在出发前,全师指战员们必须清理掉所有不必要的个人物品,按照战备规定领取弹药。每个连队养的猪也全都宰掉,剩下的猪肉由炊事班用盐腌制后带上路。
12月21日的黄昏,163师分成五个梯队,乘坐1200余辆卡车从驻地出发,向广西边境进发。到12月31日,全部队伍已经集结在广西凭祥和宁明区域待命。
就在他们的集结地附近,曾经名为“镇南关”的友谊关伫立着。自1950年代起,为支援越南抗法和抗美战争,数不清的中国人民将自家勒紧腰带省下来的战略物资,通过友谊关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越南。此地附近还有19号界碑,四周山脉连绵起伏,居民中许多人与越南人有着深厚的血缘联系,方言和长相也几乎无法区分,走在街上的人,你很难分清是中国人还是越南人。
然而,随着1977年越南军队在边境挑衅频发,造成了大量中国边民和边防战士的伤亡,老百姓对越南侵略者的仇恨早已达到了极点。而越南方面显然也意识到了中方可能的行动,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,军队进入凭祥时,气氛异常紧张。
连普通行人都难得看到,街头上的老百姓寥寥无几,整个地区弥漫着一种可怕的寂静。部队到达后,全体官兵严格遵守纪律,保持绝对静默,整片区域仿佛弥漫着一种紧张的预感。
不久后,部队进入攻击阵地,从他们的前方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远处的越军阵地。越军已经在此扎下了深厚的防线,翻出的黄土清晰可见,防御工事一排排错落有致。几乎每个可通行的山头上都部署了越军步兵阵地,甚至能看到苏制军车往返运输兵力与物资。
越军的阵地布局极为严密,山路险峻,坦克根本无法通过,只有轻装步兵能行走其中。然而,步兵缺乏足够的防护装备,如何抵挡对方密集的机枪扫射和手榴弹攻击?而且,在频繁的边民往来中,有些人很难分辨是敌是我,敌方显然也早有准备。这一仗,显然不容易打。
除了基础的行进、夜间作战和丛林作战等训练外,163师还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了一些颇为悲壮的准备。鉴于对越南境内可能存在的病毒和细菌,师里特地为每位战士接种了预防针,并为他们发放了新军装和防刺鞋。领到新装备的战士们笑言,这些衣服和鞋子简直是“上路的寿衣”。
此外,每个战士还领到了防雨布、急救包和压缩饼干。由于当时许多战士家里条件较差,压缩饼干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从未见过的“奢侈品”。排长嘱咐大家这些只能在战斗中食用,但许多人刚领到时便偷偷开吃了。
2月10日,487团三营接到命令,要在友谊关前线的一个山坡上挖掘600个墓穴,准备建立临时烈士陵园。这个命令让人心情复杂:一群十八九岁的年轻战士,正在挖掘那些或许很快就会填满的墓穴。
每个战士负责挖一个墓穴,工作量不大,600个墓坑很快便完成。土坑深度、长度、宽度一致,整齐得让人感到压抑,仿佛一场注定的悲剧。周围的村民看到这一幕,无不感动。然而,亲手挖墓的战士们却没有一丝泪水,因为在他们眼中,战场上的死亡,是军人的最高荣耀。
师里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,按照1:3的伤亡比,预计战斗中将损失2400人。163师总兵力约13000人,除去后勤与指挥人员,实际战斗员数在七八千左右。如此庞大的伤亡预期,显然是为了一场残酷的战斗做的充分准备。
1979年2月17日清晨,163师在完成了170余门大口径火炮的猛烈炮击后,全面发起进攻。紧接着,163师的战士们在南下过程中经历了艰苦的战斗,攻克同登、夺取扣马山、最终主攻谅山。其中,同登“法国炮台”一战,至今仍被广泛传颂。
随着战线推进,伤员和烈士的担架队不断向后送,担架上的烈士被遮盖的棉被与伤员区别明显。每副担架上都可以看到3至5名民工抬着,而伤员和烈士们的归属地也已经清晰:烈士们的遗体,毫不犹豫地被送回后方,不允许留在敌境。
随着前线不断推进,后勤和运输工作愈加困难。由于越南北部山区的道路崎岖,担架队的任务变得愈发艰难,甚至不少民工和伤员在这过程中也牺牲了。更让人痛心的是,越军特工会悄悄埋设地雷,阻碍着担架队的通行。
老兵们回忆起某次扣马山的战斗时,说有一个连队的20多名伤员,战斗结束后无法下山,第二天,大部分伤员都已经牺牲,只有两个幸存者。
最终,在这场战斗中,163师在24天内歼敌5861人,自己却牺牲了612名烈士,伤亡超过2200人。然而,从伤亡对比来看,每牺牲一个战士,几乎要击毙越军9人,战斗的代价极为惨烈,却也让敌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。
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,永远值得铭记。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载史册,祖国人民永不会忘记他们的牺牲与奉献!
发布于:天津市三亚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