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美国国务院的一纸公告,把一个叫“俾路支解放军”(BLA)的组织推到了台前,正式将其列为外国恐怖组织。这事儿表面看是反恐,但明眼人都清楚,这一巴掌结结实实地打在了印度的脸上,同时又给隔壁的巴基斯坦递上了一份厚礼。
就在去年,印度和美国还亲密无间,共同规划着到2030年双边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的宏伟蓝图。为了表示诚意,印度甚至主动给哈雷摩托和波本威士忌降了关税。谁能想到,这“蜜月期”说翻脸就翻脸。
印度的“不听话”与美国的“经济大棒”
翻脸的导火索,是俄罗斯的石油。在美国看来,印度大量采购俄油的行为,无异于给所谓的“乌克兰战争机器”输血。数据显示,印度进口的石油里,俄罗斯原油的占比从2021年的2.2%一路飙升到今年的40%,今年一个财年就买了8800万吨。
这可把特朗普给惹毛了,直接开喷印度经济“已死”,言语间的失望和愤怒毫不掩饰。紧接着,经济大棒就挥了下来。从今年4月开始,美国先是对印度商品加征25%的关税,到了8月,更是直接加码到50%。
这一下打得印度措手不及。每年对美出口的870亿美元商品,超过一半都将遭受冲击。印度的纺织品、宝石珠宝、虾类和皮革制品这些拳头产品,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几乎瞬间消失。印度当然不服,反驳说美国自己也在买俄罗斯的铀和化肥,欧盟去年和俄罗斯的贸易额也比印度高,凭什么只针对我?甚至一怒之下,取消了防长访美,还冻结了价值36亿美元的军购订单。
巴基斯坦的“投名状”
就在印度焦头烂额的时候,巴基斯坦却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。和印度50%的惩罚性关税形成鲜明对比,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关税只有19%。这背后,是巴基斯坦一系列精明的外交操作。
今年3月,巴基斯坦情报部门干了件大事,抓了个ISIS-K的重要头目,二话不说就送到了美国人手上。这一举动立刻换来了特朗普在国情咨文中的公开点赞。这还没完,5月份印巴冲突,巴基斯坦非常识趣地把调停的功劳全算在了特朗普头上,甚至提议他应该拿诺贝尔和平奖。
这种“高情商”操作的回报是立竿见影的。今年6月,巴基斯坦军队的“一把手”阿西姆·穆尼尔访问华盛顿,特朗普专门为他举办了长达两小时的私人午餐会。要知道,穆尼尔并非政府首脑,这种待遇在外交上堪称顶级。
反恐是幌子,石油才是里子
美国之所以如此“厚此薄彼”,当然不只是因为巴基斯坦会说话。真正的答案,藏在俾路支省的地下。就在美国宣布制裁BLA的一周前,美巴两国悄悄达成了一项关键的贸易协定,允许美国的雪佛龙、埃克森美孚等能源巨头,进入俾路支省开发当地的石油资源。
俾路支省的石油储量,占了巴基斯坦全国的40%,但长期以来因为战乱,尤其是“俾路支解放军”的搅局,这些宝贵的资源一直没法有效开采。这个成立于2000年的组织,打着“民族自决”的旗号,干的却是暴力袭击的勾当。
他们的手段越来越专业,甚至分工明确。下属的“马吉德旅”是专门搞自杀式袭击的死士部队,去年对瓜达尔港务大楼的袭击和今年3月劫持贾法尔快车的惨案,都是他们干的,后者直接导致31人死亡,300多人被扣。他们还专门破坏中巴经济走廊的输气管道和运输车队。
巴基斯坦一直指责是印度在背后给这个组织提供资金和武器,虽然印度死不承认,但现在美国要来这里采油,BLA就成了必须搬走的绊脚石。穆尼尔在华盛顿的午餐会上,想必也跟特朗普说得很明白:你们想安全地赚钱,就得先帮我把这颗钉子拔了。
结语
这么一看,整个事情的逻辑就清晰了。美国将BLA列为恐怖组织,根本不是什么单纯的反恐行动,而是一场赤裸裸的交易。它既惩罚了在俄乌问题上不听话的印度,又拉拢了愿意合作的巴基斯坦,最关键的是,为本国的能源资本扫清了障碍,确保了未来的巨大经济利益。
2001年阿富汗战争时,美国还曾把BLA视为可以利用的盟友,24年后,它又成了交换利益的筹码。历史的讽刺背后,是国际政治永恒的冰冷法则: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巴基斯坦看似成了大赢家,但这份胜利能持续多久,完全取决于它对美国还有多大的利用价值。而对印度来说,这场风波无疑是一个痛苦的教训,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,所谓的“战略自主”从来都不是没有代价的。
三亚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