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,我诚邀你点击“关注”,这样不仅能方便你与他人讨论和分享,还能给你带来不同的参与感,非常感谢你的支持。
有一位父亲,他是一位充满觉悟的青年,也是一位为国家事业奉献终身的英雄。可是,他对自己的孩子们却显得有些冷漠,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父亲。因为在孩子们的哭喊声中,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,毫不回头。那么,这位“不称职”的父亲究竟是谁呢?他最终和妻儿团聚了吗?
“狠心的父亲”
展开剩余85%1929年,中国的革命事业正面临艰难时刻,红军为了壮大队伍,开始在各地征兵。此时,一名青年高德福看到征兵告示后,毫不犹豫地来到红军的征兵处。高德福身材高大,健壮的体格一看便知道是打仗的好料,很快便接到了上级的入伍通知。尽管内心有些不舍,他并没有告诉孩子们将要离家的消息,唯独将决定告诉了妻子。妻子听后,虽万分不舍,还是理解并尊重丈夫的决定,轻轻地点了点头。
然而,孩子们却听到了父母的对话,他们立刻扑到父亲身边,紧紧抱住他的一条腿,哭喊着不让他离开。 \"爸爸不要走,爸爸不要走!\"两个孩子的哭声刺耳,撕心裂肺,而妻子眼中也闪烁着泪光。她深知,高德福在做决定时,已准备好了为国家献身,尽管她万般不舍,但也知道无可奈何。泪水在她眼中盈满,她再也忍不住,眼泪如决堤般滑落。
高德福蹲下身子,轻声安慰着两个孩子:\"阿爹这是在和你们妈妈做游戏,我不会离开你们的。\"两个孩子满脸疑惑,望着父亲,又看向母亲,仿佛在寻找一些解释。妻子赶紧擦去眼角的泪水,强忍着悲痛,柔声对孩子们说:“对,阿爹和阿娘在玩游戏,快回去睡觉吧。”
然而,孩子们虽然心里知道父亲可能要走,但为了多待片刻,他们硬是熬过了一个不眠的夜晚。高德福为了防止孩子们继续哭泣,决定趁大家熟睡时悄悄离开,但刚一站起身,孩子们便被惊醒,哭声再度响起。即便如此,高德福依然坚定地走向远方,甚至因为急于离开,连鞋子都没来得及穿。离家的那一刻,孩子们的哭声回荡在空气中,传遍了整个家。
再见时的物是人非
起初,家人们还耐心等待着高德福归来,可时间一长,大家心里的不安越来越强烈。1932年,家人终于得知了一些关于他的消息,但却不是他战胜敌人的好消息,而是听说他在红安七里坪受了重伤。哥哥高德焱闻讯后,立刻拍着大腿决心去看望弟弟:“既然他无法回家,我们就去找他!”
于是,高家人马不停蹄地整理好行李,准备前往红安七里坪。可是,当他们抵达后,却发现这里根本没有红军的踪影。高家人以为时机特殊,红军可能隐蔽了行踪,于是开始向当地人打听。最终,他们得知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——高德福在战斗中英勇牺牲。
高德焱心中永远的遗憾就是没有亲眼见到参军的弟弟归来。他在临终时对家人说:“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,就是没能亲眼看到他回来。”高德焱闭上了眼睛,眼中充满了思念,而家人们也在旁边泣不成声。
跨越时空的相认
高德福的家人一直未能与他团聚,直到多年后,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。1994年,高德福的孙子高定新,接待了岳父程如松来家小住。在一次闲聊时,程如松提到了一位名叫姜能山的人,他是一位默默守护烈士墓几十年的好人。姜能山的父亲姜德善当年也是红军战士,因战斗中负伤被捕后惨遭杀害,姜能山从小便是在母亲讲述父亲英勇事迹的故事中成长。
程如松话锋一转,忽然提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:“你们家里是不是有一位叫高德福的先辈?”听到这名字时,高定新震惊了,他激动地放下筷子,紧紧握住岳父的手,确认道:“您说的就是我的爷爷,高德福吗?”程如松愣了一下,然后点点头。高定新急忙跑去找父亲高厚学,带着他急匆匆地回到了程如松的家。
通过程如松的介绍,他们找到了高德福的墓碑。那一刻,站在刻着“高德福”字样的墓前,高定新和高厚学激动得泪流满面,那是跨越了六十多年的相认,也是千辛万苦寻找的结果。
英雄的归宿
高定新和高厚学在墓前跪下,泪水滚落,他们不仅找到了失散已久的亲人,也找到了自己的根。回程时,他们再次感激姜能山,因为正是他的无私奉献,才让他们重新找到了亲人的踪迹。最终,他们给了姜能山一笔钱,作为感激,但姜能山却把钱退了回去:“我也是红军的后代,是该我们来守护这些烈士。”
高德福虽然没有在生前和家人团聚,但他无怨无悔地为国家英勇战斗,成为了英雄。时光流转,今天的人们回望那些为革命献身的英烈,依然会被他们的情怀所感动,而高德福的故事也将永远传承下去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三亚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